杂交胡麻之父党占海
编辑:2022-06-02 09:34:32
怀揣梦想破难题 苦心孤诣育良种
——记甘肃省农科院二级研究员、国家胡麻产业首席科学家党占海
党占海担任胡麻产业技术体系期间参加国家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
党占海,1955年生,甘肃会宁人,甘肃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原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胡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油料作物技术分会副会长、农业部油料专家指导组成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甘肃省千名领军人才”和 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感动甘肃·2009’十大陇人骄子”、“兰州市道德模范”。2011和2013年两度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2013和2015年被推荐为甘肃省科技功臣候选人。
求学甘肃农大 圆梦胡麻育种
党占海和同事张建平、赵利测定陇亚10号套种玉米的产量构成
1974年1月,党占海高中毕业,回党岘乡参加劳动,他当了生产队的青年突击队副队长兼记工员,后又被推荐到村(当时为生产大队)小学当了民办老师。
在党占海少年的记忆里,胡麻油是很珍贵的油料食物。一年四季吃油的次数屈指可数,只有逢年过节,招待亲朋时,才能见到一点胡麻油。
党岘山大沟深,十年九旱,种植胡麻是当地人解决吃食用油的途径。
党占海所在的村小学有几亩地,在一位乡镇干部的推荐下,党占海到县农科所去引小麦品种,引了一个叫“会宁10号”的品种,种植后,长势突出,引起过路赶集农民的观注。就在快收获前的一个晚上,一些麦穗被人折走了,但就是这样,产量出来时,“会宁10号”仍比当地老品种还高一倍多。这让党占海对小麦的品种有了深刻的认识。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党占海报考了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后被录取。学农,用农业新技术改变乡亲们农业发展的现状,是党占海青年时期的一个理想。后来,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个理想。
在大学期间,党占海如饥似渴学习知识。在所学课程中,他偏爱遗传育种学,成绩很好。二年级时,他主动参与了遗传学教授、马铃薯育种家戴朝曦老师的课题研究。
1982年,党占海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甘肃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胡麻育种组。想到老家干旱贫瘠土地上产量不高的胡麻,他想在胡麻育种上做出成绩。在李秉衡先生的指导下他开始了胡麻育种生涯。
攻克胡麻病害 品种耀眼神州
观察胡麻杂交种育生长
1982年,党占海赴甘肃省胡麻研究基地——定西旱农所油料站参观学习。在试验田里,他发现了一些干枯的胡麻枝条。出于专业的敏感,他钻研起了胡麻的枯萎。经过研究,党占海判断,试验田里胡麻的枯枝,是胡麻枯萎病。
枯萎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在土壤里能存活多年,可以导致胡麻大面积的死亡。当时国内还没有有效的药剂防治,更没有解决的办法。
“能不能通过遗传育种的办法,培育出一个新的品种抗过这种病?”党占海想。
想到就做。党占海尝试起抗病育种的试验。1985年,枯萎病在我国胡麻主产区开始大面积蔓延流行,轻则减产,重则绝收。针对这个严重的问题,《山西日报》专门刊登了《救救胡麻》的呼吁。同年,党占海选育出的胡麻新品系7544—4—2。经过病田试验,抗枯萎病性能优良。
1986年,胡麻新品系7544—4—2被推荐引入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进行试验,结果抗枯萎病效果良好。1987年,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在全国征集引进胡麻品种进行抗病筛选,党占海培育的新品系7544—4—2脱颖而出。
从1987年开始,胡麻新品系7544—4—2在甘肃、河北、山西、内蒙等胡麻种植主产区进行生产试验、示范及推广,先后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和甘肃、河北、山西和内蒙古四省(区)审(认)定,命名为陇亚7号。
到1992年,“陇亚7号”种植面积已经推广到240多万亩,占据胡麻全国种植的四分之一,挽救了病害灭顶的胡麻产业。该技术后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此后,党占海研究团队将高抗枯萎病列为胡麻育种的首要目标,在保持高抗病特性的同时,他们又兼顾了其他特性,相继选育出抗病又抗旱的“陇亚8号”,矮杆抗倒伏高产的“陇亚9号”,及综合性优良的“陇亚10号”等9个胡麻新品种。
“陇亚10号” 在国家区试验对照增产中名列前茅,因抗病性好、高产、抗倒伏、亚麻酸含量高、种植适应性广泛,赢得广大农民的喜爱。自2005年大面积推广以来,到现在一直是胡麻种植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累计推广超过了2000多万亩。该技术还获2010年甘肃省科技进步奖。
党占海是幸运的,他的辛勤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陇亚7号”的选育成功,把甘肃胡麻育种提高到了全国领先水平。相继育成的9个胡麻新品种,在我国胡麻产区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党占海的陇亚系列品种占全国胡麻面积的三分之一和甘肃胡麻面积一半以上,5个品种获省级以上奖项,3个品种获一等奖,陇亚系列品种被选为国家胡麻品种区域试验统一对照品种,陇亚系列品种光耀全国。
怀揣杂交梦想 破解难题
占海和胡麻体系人员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田间考察新品种示范
1921年,美国科学家Bateson和Cairnder首次发现雄性不育胡麻,此后很多科学家一直在寻找胡麻的雄性不育资源,以期实现胡麻的杂种优势利用,期间也发现过类似的胡麻雄性不育系,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胡麻杂交种选育却无人成功。
越是难题,越需要攻克。党占海想到了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发现野败型水稻不育系,攻克了水稻杂交种选育难题的事迹。
一个新的梦想在党占海心里萌发,他想尝试,他想攻克这个难题!
“对一个搞科研的人来说,就是要不断挑战自己,攻坚克难!”党占海自己对自己说。
于是,党占海开始了寻找不育株的慢慢征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在试验地里发现过几例天然的雄性不育株,但因其“后代”无法保持遗传性,都失败了。
科学的攀登从来就没有平坦的道路,党占海面对失败却没有气馁。他在寻找天然不育未果之后,把目光转移到了诱变育种上。他尝试了钴60Ƴ射线、快中子、重离子等多种物理诱变,进行了多次试验,但都没取得理想的效果。
1998年,他突然地想到了诱变,结果奇迹出现了,他在地里发现了一株他梦想中的雄性不育株。
党占海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这株不育株。到花季的时候,他选择了国内外的优质胡麻品种,每天小心翼翼地一朵花一朵花给这株不育株授粉。苦心人,天不负!在党占海的精心照料下,这株不育株胡麻结了果实,产下了种子。
新的一年来临,党占海重新进行了诱导试验,试验又产生了不育株。通过人工诱变,党占海成功选育出首例温敏型亚麻雄性不育系,该技术对作物遗传育种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亚麻杂种优势的利用开辟出了新的途径。2004年,该技术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党占海和他的团队对几株不育系进行培育,经历了上千次失败试验,成功了。他们终于选育出了胡麻杂交种——陇亚杂1号、陇亚杂2号,并于2010年3月5日正式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据此,首例胡麻杂交种在甘肃省诞生。
胡麻杂交种增产效果非常突出,“陇亚杂1号”,试验平均亩产达130.40公斤,较对照陇亚8号增产10.27%,亩产高达260公斤;“陇亚杂2号”,试验平均亩产126.44公斤。这两个品种含油率均在40%以上,其抗病、抗倒伏、综合性状等都表现优良。
陇亚杂1号、2号的选育成功,填补了胡麻杂交育种的空白,中国成为胡麻育种的引领者。
推动产业发展 福泽万千农民
时任省长徐守盛为“2009’感动甘肃陇人骄子”党占海颁奖
2008年国家启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党占海被遴选为国家胡麻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他先后在胡麻生产的各个环节尽心尽力服务,普惠亿万农民,帮助他们增收数十亿。推动了我国胡麻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胡麻产业技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党占海一直也在为家乡的胡麻产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每育成一个新品种都要送到家乡试验示范和推广。担任胡麻体系首席科学家期间,会宁被列为胡麻体系综合示范重点基地,会宁建伟食用油有限责任公司被列为体系加工岗位合作示范企业。
这就是党占海,一个有责任感埋头苦干的人,一个不畏艰险,在科学上勇攀高峰的科学家,一个屹立于胡麻之林的中华民族的脊梁!